这个小山村,有5亿多人看过了,你看了吗?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22
小编的话:
现在的孩子没有艰苦生活的体验,看了这个片子,家长再给孩子说道说道,也许会感悟很多。
关于这个5亿人看过的片子的台前幕后:
纪录片《乡村里的中国》由著名摄影师焦波担任总导演,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团队,连续373天驻村拍摄,真实记录下当代农村的生活变迁。有提前看过的观众盛赞该片是“21世纪中国农村生活标本”。还有人热泪盈眶,感叹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乡”。
影片还未公映,已经声名鹊起。迄今为止,《乡村里的中国》已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8个重要奖项。谈起该片的拍摄经历,焦波娓娓道来,话语间充满对乡村的真情。“片子里没有一个情节是我导演出来的,没有一句台词是我设计的。”他恳切地说,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。
这就是5亿多人看过的山村
和农民一样下地干活
近年来中国电影蓬勃发展,但把镜头对准农村的作品却少之又少。早在五年前,原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领导提出,拍摄一部关于农村的纪实电影,同时还有一个硬性要求,就是摄制组必须在某个村里至少住上整整一年。这条硬性规定,让几乎所有的制片公司都望而却步。直到2012年春节前夕,电影局领导找到焦波,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。
焦波曾用三十年的时间创作了系列摄影作品《俺爹俺娘》,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,这也是电影局领导敢把重任交给他的原因。母亲去世后,焦波提前退休,在山东老家种树。“我有很重的乡村情结,也想找个机会去了解老百姓到底怎么生活的。”他说,自己喜欢拍这样的片子。
江湖上传言,只有0.1%的人才这样玩
不过,这一次焦波拍摄的不是生养自己的村庄,而是附近的沂蒙山老区沂源县杓峪村。这个村子共有167户人家,大约五百多人,不贫不富。焦波特意强调说,因为这个村子比较封闭,村民的眼神很单纯、干净,比较纯朴。他带着摄制组进村后,就成了这里的第168户村民,门牌上写着“村儿电影社”,剧组就在那里待了373天。
农家小院里,焦波带着几个年轻人养狗、养鸡、种菜、做饭。洗澡的地方就是两间房里拉个帘子,冬天洗澡要去县城,但怕人走了漏拍镜头,不敢轻易去。“我们完全过的是农家的生活,像农民那样种地、生活。”他笑着说,自己看起来也像农民,村民也觉得他就是村里的人,谁家煮了粥也会盛一碗过来,彼此沟通没有距离感,拍摄起来就方便多了。
白岩松解读《乡村里的中国》
村里大事小情全记录
刚进村那会儿,摄制组就和村民约法三章,“随时可以用摄像机记录”。不到一个月,村民们就已经对眼前随时出现的镜头习以为常了。焦波带去了三台摄像机,几乎全天候盯住村里的三户人家:文化人杜深忠家、大学生杜滨才家、村支书张自恩家。“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拍,但纪录片还是要有故事,盯一家的风险太大,最后选择盯三家。”焦波解释,这三家正好代表了村里的文化线、情感线和政治线,有典型意义。
年近60岁的农民杜深忠是村里唯一长年坚持看《新闻联播》、读报纸的“文化人”。他年轻时曾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几年,是个很有故事的人。老杜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琵琶,就瞒着妻子买回来一把,这个“琵琶梦”也贯穿影片的始终。有一次,焦波去拍摄杜家一位去世的老人,途中杜深忠指着一座坟说,这就是俺爹俺娘的坟,焦波一听,就跪在坟前磕了几个头。从那时起,老杜对焦波更信任了,拍摄起来也更配合。
一年到头只领到1200元工资的村支书张自恩是性情中人,他自嘲,“今年别的没落下,倒是赚了一肚子酒。”接待驻村干部、招商引资、修路、调解邻里矛盾,他为村里干了不少活,也得罪了一些人。有一晚,焦波接到张自恩的